《华尔街日报》讲故事的经典模型,现在才学不后悔(每日观察0046) 修改
文/樊荣强
近日阅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勾起我2000年起在广州做自由撰稿人与记者的经历的回忆。
尤其是在广州《新经济》杂志社做首席记者那一段时光,真是我在广东非常快乐的时光。我曾在《珠江三角洲批判》一书的后记中说过,快乐是因为我写的文章,杂志社老总都跟我发,而且几乎是我怎么写就怎么发。如果你在媒体呆过,你一定会知道,这是多么难得的情形。许多记者辛苦写的文章,不是被枪毙,就是大刀阔斧地被修改。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是《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的作品,本书被作为《华尔街日报》内部培训实战教材。书中确实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撰稿技巧,也分享了许多记者的心路历程。
我现在来读这个书,当然不是为了再去做记者,更不是为了勾起回忆,而是为了看看别人究竟是怎么讲故事的,然后,把他讲故事的方法用于我们的演讲、写作等沟通场景中。
这里讲的故事,绝不是像地摊文学《故事会》那种故事,也不是《聊斋志异》那种神怪奇异故事,更不是讲给小孩子听的童话故事,而是商业故事。
但是,华尔街日报的商业故事,依然是关于社会、人生、政治、伦理、法律、心理等问题的透视,商业本身不是目的,商业永远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布隆代尔指出,他每一次采访写稿都是有计划的,他会先给自己提出6个方面的问题,这6个方面的问题,不是故事框架,而是故事的向导。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两个方面是需要在采访和写作中完全展开的,还有一两个需要简略地关注一下。但是在开始阶段,还是应该把这6个方面全部考虑到。
这6个方面的向导包括哪些呢?
一,历史——正在发生的事件,与过去有什么关联?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潜在的相关部分?
二,范围——我的故事里的中心事件影响有多大,程度有多强,变数有多少?这里的范围包括:定量因素、地理因素、多样性、强度因素、全面因素。
三,原因——导致某事物发生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法律因素、心理因素。
四,影响——事件导致的结果。哪些人会得到好处?何人何物会受到伤害?什么样的伤害?那些受益者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什么反应?
五,作用——反作用力的形成及其行动。谁会对发生的一切抱怨最多?有哪些实际的努力在弥补、抗击、改变或者减弱事件的影响?反作用力的结果如何?
六,未来——如果中心事件不受干涉,继续发展下去,会发生什么?
的确,上述6个方面不是故事的框架,而是故事的向导。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套用它,而是借它来引领我们全面地挖掘。
这是一个经典的模型,布隆代尔没有为它命名,我们不妨称之为“布隆代尔六维故事法”或“华尔街日报六维故事法”。
说到“六维”,我们必须提及爱德华·德·波罗的“六顶帽子思考法”。“六顶帽子思考法”其实也是从六个维度来展现故事或者思想的一种模型(套路),与“布隆代尔六维故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广州做记者时,曾经在珠海采访9天,写了一篇约两万字的报道《珠海歧路》,在当时还起了不小的影响。那里我没有读过布隆代尔的书,但是对照刚才所讲的“六维故事法”,我那篇报道也算于暗合于道。
最后要给大家的建议是,“布隆代尔六维故事法”与“六顶帽子思考法”一样,都是非常精妙的结构化思考模型。我们可能以其为框架进行思考、演讲与写作,让我们的思考、演讲、写作,更富有逻辑,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