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利用痛苦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每日观察0114)
文/樊荣强
标题上的这句话,是我在美国顶级投资家瑞·达利欧的《原则》一书中看到的。这句话让我想起30年前学习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时候,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是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 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即不舒适状态。
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认知不协调的状况,尤其是你要与人打交道。只要有江湖,就会有明争暗斗,就不会一帆风顺。
达利欧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我认为,要保持头脑极度开放,认知不协调是一个首要的障碍。
第一,从性格上来讲。任何一个人,只要过于坚持自己的某个观点,就容易遭到别人的挑战,这必然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尤其是那些蓝色与黄色性格的人,他们往往都比较有主见,对自己的观点都抱有高度的自信,很难轻易接受别人相反的观点。
第二,从沟通的态势来看。我曾经说过,别人听你演讲,没有义务为你鼓掌。这是一种人性的基本属性。当你没有真正能够征服别人的观点与表现,人家为什么要为你鼓掌,为什么要给你面子假装赞同你,除非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当你的观点与表现缺乏感染力的时候,一定会感到痛苦。
第三,自己的完美追求。曾经有个开建筑设计公司的学生跟我学习口才,说他在投标时经常感到恐惧。我问他,你的中标率一般是多少?他回答有百分之八九十。我说问题就在这里,你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你经受的挫折太少了。当一个人对自己期望过高,与现实并不能达到那么高的高度时,痛苦也就随之而产生。
我总结过,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分为三种:
先天型——与生俱来的不足。
发生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设定型——设定了一个超出现实状况而产生的不足。
上述第三种就属于设定型问题所带来的痛苦——他本来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更高的目标会让自己产生痛苦。
前两天与朋友聊天,谈起他在小县城的生活。他说,自己不果不到大城市看看,觉得自己小日子过得还可以,但是一到了现代化的大都市看看,就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没有啥意义。在此种心态之下,难免心中生出一些不如意的痛苦来。
当一个人如果满足于当前的生活,就不会有痛苦,就不会思考,更不会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思考是引起思考的动因!
当我们对未来还有无限的憧憬,而现实却有诸多不如意时,我们就会思考自己当前面临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痛苦并不是人生不必要的东西,它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一定会努力去逃避它,所以它是我们生命历程中,可以激发我们潜能,引领我们向上努力的根本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