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什么时候需要解释以及什么叫解释(每日观察0163)
文/樊荣强
昨晚口才训练课堂上,王瑶同学登台演讲时,讲到一个观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她说自己以前认为,当自己遭遇不幸的时候,又怎么叫做最好的安排呢?这确实不好理解。但是,她现在理解了,所谓最好的安排就是自己坦然地接受事实,活在当下,积极的面向未来,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讲到这里的时候,她说,我看大家的表情有点迷茫,看来我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接着,她最了一个例子,讲到非洲那个穷苦的地方,人们是怎么在艰难的环境里面奋起,而又快乐地生活。
王瑶同学做得很好的地方就在于,演讲时她抬头用眼睛与听众做交流,而且在看到听众表情迷茫时就开始做解释。
昨晚的课程内容正好是肢体语言的运用,我强调演讲者一定要用眼睛跟听众交流。当你用眼睛看着听众时,你可以获得那些热情、友善、专注的听众带给你的正反馈,从而让自己演讲更投入,发挥更精彩。同时,也会获得听众的其他反馈,比如迷茫、疲倦、不专心、不屑、没有兴趣,等等,在这个时候,你就得马上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和演讲状态。
前两天我写过关于解释的文章,其中重点讲到了对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解释。那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但是,那只是解释的一个部分,完全的解释应该包括三种: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也就是对任何一个“元问题”的深入回答,都属于解释的范畴。
对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和特定概念的解释,就属于“是什么”的解释,即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当然,“是什么”还包括解释具体情况如何、谁跟谁是什么关系、事件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后来发生了什么,等等。
除了“是什么”之外,我们还必须对一个现象发生的原因、一个事实存在的原因、支持一个观点的理由、作出一种选择的理由进行解释,正如我开篇所讲王瑶同学所做的那样。这通通都是解释“为什么”。
当然,我们还会对一个重大决定之后下一步的打算、一个目标确实之后的方法和措施、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步骤做出解释。这就是解释“怎么办”。
总之,所谓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的情形、变化的原因、要素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简单地来说,就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个“元问题”。但是切记,不能稀里糊涂地进行,而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