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陪都:郭沫若在重庆(每日观察0419)
文/樊荣强
8月31日,重庆的天气依然高温,于是去大学城那边新开张的“渝乐小镇”去闲逛。忽然在路上看见郭沫若旧居的引导牌,顺着导航指引到了门口一看,竟然吃了闭门羹。那天是周一,据说周一闭馆是国内所有博物馆、艺术馆之类场所的惯例。
第二天上午,我再次来到郭沫若旧居。
原本以为这个旧居只是居住的房子,其实它不只是郭沫若旧居,更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现在地址是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虽然现在只偏居一个现代化小区的一个角落,当年这里却被称为全家院子,大约是一个姓全的地主家的房子,位于成渝公路边上,十分引人注目。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简称“三厅”,它曾经是荟萃抗战进步文化人士的地方。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8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成立。
为进一步广泛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以及吸纳著名文化人士参加抗战,同年四月,专门成立了负责抗日文化宣传工作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政治部主任先是陈诚,后是张治中,周恩来一直是副主任之一。
“三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主要由受我党影响的进步文化人士组成,如郭沫若、阳翰笙、傅抱石、胡愈之、田汉、徐悲鸿等文化名流都在“三厅”任职。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同年12月,“三厅”撤到重庆,在市区七星岗的天官府和郊区的赖家桥全家院子分设城内和乡间两个办公地点,直到1940年9月,“三厅”被国民政府撤销改为文化工作委员会。
郭沫若是在周恩来的鼓励和支持下出任“三厅”厅长的。郭沫若(1892-1978),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938年12月27日,郭沫若随“三厅”撤迁来到重庆,直到1946年5月离开重庆前的8年里,他主要就在全家院子居住,并在此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棠棣之花》等历史剧的创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历史名篇也创作于此。
让人惊叹的是,郭沫若的社会活动非常之多,而且创作条件也非常艰苦,真不知道他是如何静得下心来,完成那么多的文字作品,莫非真是天才?
2000年9月,郭沫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并于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