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用心做培训,樊老师一生只收3000弟子
  • 关注樊老师微信
  • 联系我们
  • 客服QQ
  • 学论语,练演讲:孔子讲话也用钻石法则

    2021-11-23 15:00:34 樊荣强 40

    图片关键词

    文/樊荣强

    钻石法则是我发明和传授的演讲核心技术,它解决了人们演讲时没有思路与思路混乱的困难。最近我在学习研读《论语》,发现其中有不少符合钻石法则的经典篇章,于是把它们整理出来,一方面让大家借助这些经典篇章深入领悟钻石法则,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对《论语》本身有更加深刻与不一样的理解。

    先介绍一个钻石法则。钻石法则的要点,简要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立题。

    立题就是指提出疑问,建立问题。我们一定要把讲话视为回答问题(疑问),而所有的疑问只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疑问我称之为“元问题”,即基本问题。如果一个演讲没有回答问题,不是在忽悠就是在耍流氓。

    【是什么】是关于事实的疑问,我称之为描述性问题,它引导我们说出客观事实与主观事实。

    【为什么】是关于原因的疑问,我称之为解释性问题,它引导我们对现象、结果、观点、行为等作出解释。

    【怎么办】是关于方法的疑问,我称之为规定性问题,它引导我们提出对解决某个问题、消除某种现象、实现某个目标的对策、措施、方法、要求。

    任何一个演讲,可以回答一个立题,也可以回答两个以至更多的立题。

    第二,概括。

    针对每个立题,我们一定要把答案作概括提炼,千万不要任意堆砌。所谓概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相关内容归纳成一二三点,这样既保证内容丰富全面,也保证表达的层次逻辑清晰。

    为了坚定你概括为三点的信念,不妨引用《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的观点来作支持,他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指出:

    “出于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数字‘三’总是有一种神秘的、正好合适的力量,我发现好的作家一般都喜欢使用三个证据来说明观点。不知如何,四个元素看起来太多,会让作者觉得过犹不及;而两个呢,则显得过于单薄。‘三个正好’的规律值得记者们牢记在心,这不仅可以用在收集不同信息的采访过程中,也可以用在整个故事的写作过程中,尤其是需要用证据来支持某个具体的重要观点时。记住,尽量把你的观点放在牢固的三脚架上。”

    第三,框架。

    当我们掌握了立题与概括两个要点之后,就可以来搭建框架了。用一个公式表示如下:

    钻石法则=三段论+三点式

    把这个框架画成一个图形,看上去就像一颗钻石,因此我称为钻石法则。

    三段论是指演讲总是一个时间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开头、主体、结尾这三段,而主体部分我们又把它分成三点(正如前面所讲的“三点正好”概括)。

    这个结构看上去就是我们早就听说的“总分总”结构,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总分”关系是“问答”关系,也就是说,在开头即总的部分,除了要表明观点之外,还是提出疑问(立题),而主体即分的部分,就是在回答立题。

    一颗钻石是一个原型,简单的演讲可以用一颗钻石来搭建框架,同样可以做到很精彩、完美。相对复杂、长篇的演讲,则需要多颗钻石原型来搭建框架,换一个说法就是一篇演讲有多个立题,而最为经典的结构就是麦肯锡公司的“空雨伞”法,也就是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立题串联起来构成一篇演讲。

    下面,我以“原文”+“译文”+“解读”的结构方法,来开始“学论语,练演讲”。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下面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加上了一些立题这个疑问句以及其他一些句子,以保证让一段话更加完整而连贯。

    01【原文】学而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各位弟子,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修身。怎么修身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问题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学了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平时坚持练习,是不是觉得很愉快?第二,有朋友从远方来跟你欢聚或者添麻烦,你不是感到很快乐?第三,可能你自己觉得了不起,可是人家不了解你,不理解你,而你不怨恨、恼怒,你是这样的君子吗?”

    【解读】这段话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回答的三个要点,包含着递进的逻辑:首先是自己跟老师学习和自己练习,其次是有人来交流、探讨,最后是虽然有人来交流探讨,却得不到理解。

    02【原文】学而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呢?我从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第一,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第二,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第三,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与技能有没有反复练习运用呢?”

    【解读】这段话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曾子的答案特别有意思。我们现在经常讲“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大家仔细看看,上面所讲的三点是不是刚好对应着它们。为人谋就是工作上,与朋友交就是生活上,传就是学习上。这不是巧合,而是说明人性是相通的。而且,大家要注意,曾子在反省的每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工作上——忠,生活上——信,学习上——习。

    03【原文】学而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10万士兵的国家,做为一个君王该怎么办呢?第一,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第二,要节约财政开支,杜绝奢侈浪费,同时又要关注民生,爱护人民。第三,制订政策、役使百姓时,千万要不要耽误农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解读】这段话可以说是讲怎么办,也可以说是讲是什么?说它讲怎么办,就是指它在讲做为一个国君该怎么治理一个大国。说它在讲是什么,就是指它在讲做好一个好的国君,标准是什么——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一个好国君。

    04【原文】学而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有教养的贤人,就应该有贤人的样子,一定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该怎么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呢?第一,侍奉父母,做到竭尽全力;第二,效力君主,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第三,同朋友交往,说话算数。总之,能够做到这三点,虽然某个人没有读过书、上过学、接受过正规教育,但是我仍然会说他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人。”

    【解读】子夏代表孔子发言,他提出了如何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的三点建议。这三点建议是针对我们人际关系中三种最重要的对象而提出来的。第一个是父母;第二个是国君,这个在现代社会可以扩大为国家、民族;第三个是朋友,这个范围就比较广。

    05【原文】学而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一定要注意自己日常的修养。怎么做才像个君子的样子呢?第一,保持庄重。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你假装学着威严,也很难保持。第二,恪守忠信。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第三,勇于改错。有了过错,千万不要害怕改正。”

    【解读】孔子讲这番话,大概是有些弟子让他生气了。就像现在的学校,有些学生调皮捣蛋,不守规矩,惹事生非,于是就把某些学生教训了一番。这段话属于怎么办的立题。

    06【原文】学而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否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具体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跟别人签订契约时,要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要合法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承诺最后可以兑现。第二,对别人表示恭敬,只要符合于礼仪规范就可以了,而不能卑躬屈膝、低三下四,这样才能远离耻辱。第三,施恩于人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亲切的态度,而不能高傲、冷漠、鄙视,这样做才能赢得尊敬。”

    【解读】这一段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讲的是与人交往时的三条原则底线,其中包含着中庸的思想。

    07【原文】学而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才称得上好学而且有修养呢?第一,生活上,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第二,工作上,做事情要主动热情,说话要小心谨慎。第三,学习上,随时跟有道的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匡正自己。总之,做到这三条,就可以称为好学而且有修养的人。”

    【解读】这一段话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而回答时,再一次用到了“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这个框架。

    08【原文】为政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大家可能都觉得人心难测,要了解一个人非常难,其实我认为要了解一个人并非不可能,关键是要有方法。那么,我们该怎么去了解一个人呢?第一,要看他正在做什么事情。第二,要看他通过什么手段与方法做事情。第三,要看他究竟想得到什么结果。如果你能够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一个人,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

    【解读】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当然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这个疑问大概是由弟子提出来的,于是孔子在课堂上给予正面回答,而且结尾时还连续两个反问: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采用了同构法的概括方法,即三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完美地回答了弟子提出的疑问。

    09【原文】为政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尊敬、尽忠而且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老百姓做出对父母孝顺、对晚辈慈爱的榜样,他们就会忠于你;你选用德才兼备的人,又教育那些能力差的人,老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解读】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而且是由听者(季康子)直接提出来的。注意:讲话就是在回答问题,孔子做到了吗?孔子做得很好。他针对季康子的提问,给出了三点建议,十分扣题。虽然《论语》中某些篇章看上去孔子也有答非所问的时候,嘿嘿。

    10【原文】八佾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用再提起了,既成事实的事情就不用再劝阻了,过去的各种过错也不用再追究了。”

    【解读】古时立国都要建立土地神庙时,都要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牌位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而孔子是尊周崇周的,所以他说了这一段话。这是讲了一个怎么办的立题,即对待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三种态度与做法。

    11【原文】八佾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有弟子问:“老师,当今社会有什么现象与行为让你深恶痛绝呢?”孔子说:“有三种现象与行为让我深恶痛绝。第一种,当上了领导,对老百姓不能以宽厚对待。第二,举行典礼时,一点也不严肃,完全没有敬畏之心。第三,参加丧礼时,一点也看不出他的悲伤之情。这三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解读】孔子那个年代,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因此当有人问到他对社会现象的评价时,他举出了三种让他深恶痛绝的现象。这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

    12【原文】述而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有不熟悉孔子的人问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什么事情非常谨慎呢?孔子的弟子回答说: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有三件事:斋戒、战争和疾病。

    【解读】这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由不熟悉孔子的人提出。这个概括非常好,三个关键字搞定答案。

    13【原文】述而7•19 叶(she)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大概是子路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孔子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回答不上来,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孔子他这个人,在为人方面的三个特点:第一,从工作上来讲,他可以说是一个工作狂,发愤用功办事,经常会忘记了吃饭;第二,从生活上来讲,他是一个乐天派,不论遇到什么麻烦,他都保持乐观的态度,甚至你觉得他是一个忘记忧愁烦恼的人;第三,在学习上,他坚持活动到老学到老,一大把年纪了,还像年轻人一样热爱学习,完全不知道自己快要衰老了。他这个人,如此而已。”

    【解读】对一个人的特点的描述,从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三个方面进行,绝对是一个好用又经典的套路。可惜孔子没有明确地给学生讲套路,难怪子路不会说。

    14【原文】述而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又有不熟悉孔子的人问他的学生,孔子这个人的性情如何?有弟子回答说:孔子有三个特点:第一,温和而又严厉;第二,威严而不凶猛;第三,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是一个关于是什么的立题,孔子的学生用三点作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概括孔子性情特别的时候,弟子用了“既A又B”(即A而B)的方式,使概括提炼更加精准,而内涵又更加丰富。

    15【原文】述而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一群弟子在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曾子站起来大声地说:“究竟什么人可以称为君子呢?第一,从品德上看,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第二,从能力上看,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第三,意志上看,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啊!”

    【评析】这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想象当时的情形,曾子所说的话,肯定是得到了孔子的赞许的。曾子所谓君子的三个标准,可以托六尺之孤,讲的是忠诚;可以寄百里之命,讲的是才干;临大节而不可夺,讲的是勇气。忠诚、才干、勇气,有这三种品德方可称为君子,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16【原文】述而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有弟子问:“老师,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呢?”孔子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在学《诗》。第二个阶段,通过学习礼仪,达到在社会上自立。第三阶段,通过学习音乐,完全长大成人。”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这可以说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讲一个人成长要经历哪些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即一个人怎么修养而成长。孔子的同构法概括提炼简洁而精准。

    17【原文】述而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弟子问:“老师,你讨厌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有三种人我特别讨厌。第一种,狂妄而不正直;第二种,无知而不谨慎;第三种,表面诚恳的样子实际上却不守信。我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会如此令人讨厌。”

    【评析】这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孔子所讲的三种人,今天的社会都随时可见。

    18【原文】子罕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有人问孔子的弟子,孔子喜欢谈论什么话题?有弟子回答说,孔子很少主动谈到三种话题:利益、天命和仁德。

    【评析】我们要注意,回答问题有两种方法:正与负。正的回答可以叫罗列法,把可能存在的答案尽量列举出来,但可能有遗漏。负的回答也可以叫排除法,把不存在的列举出来,其余的则可能全是。

    19【原文】子罕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有弟子问:“老师,我们怎么成为一个君子呢?”孔子回答说:“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修炼自己:第一,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任何问题感到迷惑。第二,做一个有仁德的人,不会对自己的个人私利而忧愁。第三,做一个有勇气的人,不畏惧任何的困难的挑战。”

    【评析】这是一个关于怎么办的立题,孔子对学生如何修炼成君子提出了三点建议。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即君子的三个标准:智、仁、勇。此段孔子的同构法概括特别值得学习,它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

    20【原文】子罕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针对有些弟子不知道如何与朋友相处的问题,孔子发表了一篇讲话。他说:“与朋友相处,我们还是应该区别对待。怎么区别对待不同的人呢?第一,有的人,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学习知识与技能,但是无法与他一起追求相同的价值观。第二,有的人,我们可能跟他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是无法与他并肩而立,组成一个团队。第三,有的人,虽然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团队,但很难在关键时刻随机应变,共渡难关。”

    【解读】这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孔子的回答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法,把三种情形及三种人描述得很精准。

    21【原文】颜渊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这一段里有两个立题,一个是开篇的怎么治理国家,孔子给了三个建议:足食、足兵、民信。子贡追问三者哪一个更重要,这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孔子的答案是民信最重要。当然他也解释了为什么民信最重要。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民信不是讲老百姓讲信用,而是讲老百姓相信、信任统治者。

    22【原文】子路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非常懂得居家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刚开始有房子住,他说:‘这差不多就算足够了。’房子稍微多一点时,他说:‘这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这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解读】这里是一个为什么的立题。为什么通常拿来作一个观点的解释或论证。此处,孔子首先对公子荆作了一个评价,接着就进行了解释,而且列出了正好三个要点。要注意的是:合、完、美,这三个字是递进式的,对应了始有、少有、富有三种水平。

    23【原文】子路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去践行仁德。孔子说:“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居处恭。就是平常一个要呆着也有规规矩矩。第二,执事敬。就是工作起来一定要严肃认真、勤奋敬业。第三,与人忠。就是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做到忠诚尽心。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即使到了偏远落后地区,也不可背弃这几个要求。”

    【评析】这里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即回答怎么践行仁德。也可以说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即孔子通过对“仁”的解释,提出了仁者(君子)的三个标准。

    24【原文】宪问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有弟子在课堂上问:“老师,你说作为一个君子,究竟应该遵循哪些准则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应该遵循的准则有三个,可惜我都未能做到:第一,努力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不为自己的私利而忧愁。第二,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为任何问题而困惑。第三,努力成为一个有勇气的人,不为任何挑战而畏惧。”子贡激动地站起来说:“这是老师对你自己的描述啊!”

    【评析】这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要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认为必须进行多方面的修炼,这里他指出了三个方向: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节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25【原文】宪问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有一回,孔子回到家乡,去见一位叫原壤的老友。原壤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人,他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你啊你!你年幼的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现在这么老了还没有死,你真是个害人虫。”说着,用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解读】本章包含了孔子对一位不太靠谱的老友的评价,称他理一个贼——害人虫。这是一个为什么的立题,即解释为什么说原壤是一个害人虫。孔子分别概括了原壤幼、长、老三个阶段的表现,回答了为什么。

    26【原文】季氏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有弟子问:“老师,交朋友的标准是怎么的呢?”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值得交往的益友是哪三种呢?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不值得交往的损友是哪三种呢?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本篇有两个是什么的立题,都是关于标准的。要注意的是,这里有正的回答,也有负的回答。

    27【原文】季氏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有弟子问:“老师,我们都说开心最重要,难道开心就不讲好坏吗?究竟什么样的开心是好的?什么样的开心是不好的呢?孔子说:“有益的开心有三种,有害的开心有三种。受礼乐节制的娱乐活动带来的开心,通过称道别人的优点带来的开心,跟许多贤德的人交往带来的开心,就是有益的。骄傲自大带来的开心,游手好闲带来的开心,大吃大喝带来的开心,就是有害的。”

    【解读】本段有两个关于是什么的立题。分别讲了三种有益的开心与有益的开心。

    28【原文】季氏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有弟子问:“老师,跟君子说话有什么禁忌吗?怎么做才对呢?”孔子回答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第一,不该说别说。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第二,该说就说。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第三,看脸色说话。如果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叫做眼瞎。”

    【评析】这一章是一个关于怎么办的立题,孔子告诉我们怎么与君子讲话,他的三点建议非常中肯。

    29【原文】季氏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有弟子问:“老师,作为一个君子,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做呢?”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千万不要做:第一,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千万不要迷恋女色。第二,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千万不要与人争斗。第三,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千万不要自得自满。”

    【评析】所谓“戒”就是讲不要,这一章是一个怎么办的立题,就是讲君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要做什么。孔子分别从少、壮、老三个阶段对君子提出了“不要”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依然很有教益。

    30【原文】季氏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弟子问孔子:“老师,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第一,敬畏天命;第二,敬畏地位高贵的人;第三,敬畏圣人的话。小人正好与君子相反:第一,他们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天命;第二,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第三,轻侮圣人说的话。”

    【解读】本章是一个关于是什么的立题,孔子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从三个方面回答了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

    31【原文】阳货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弟子问:“老师,古代人与现代人有什么共通的毛病呢?这些毛病的表现完全一样吗?”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代人也有这三种毛病,但是,现代人的表现很过分。第一,古代狂妄的人不过是有点放肆,而现在狂妄的人简直是放荡。第二,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第三,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只知耍弄心机罢了!”

    【评析】这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孔子指出了三个古代人与现代人共通的毛病,并且比较了各自的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2500年过去了,孔子的话放到今天还是一样适用。

    32【原文】子张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一群学生在讨论君子的形象问题。有人说,君子应当保持一种固定不变的形象。子夏反对说:“君子应该有三种形象:第一,远远看去,庄重严肃;第二,靠近接触,和蔼可亲;第三,听他说话,一丝不苟。”

    【解读】这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即君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里,子夏从外人的观感,提出了三个形象标准,恰如其分。

    33【原文】尧曰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有弟子问:“老师,我们怎么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懂得沟通,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人。”

    【评析】这一章,回答了一个怎么塑造君子人格的关于怎么办的立题。孔子再次采用负的方法提出三点要求,反过来就是要做到“知命”、“知礼”、“知言”。


    立即报名 免费试听

    填写以下报名表,获赠800元试听机会一次。获赠《樊荣强讲话技术》秘籍一本。上课地点: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东原中心4号楼1205

    023-6385-4370 135-0035-2876

    服务QQ:754934632  咨询时间:9:00 ~ 9:00

    您也可以拨打 : 187-2336-1670
    服务时间: 7x24小时

    电话咨询
    免费试学
    热门课程
    QQ客服